股东查

江淮汽车半年预亏6.8亿 新能源销量逆势下滑35%单车亏损扩大

来源: 新浪财经2025-07-17

7月14日,江淮汽车发布业绩预亏公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6.8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3.01亿元。

数据背后并非突发危机,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在特定时期的集中爆发。2024年江淮全年亏损已达17.84亿元,2025年一季度续亏2.23亿元,二季度亏损扩大至4.57亿元。

公司整体销量持续下滑,上半年累计销量19.06万辆,同比减少7.5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暴跌35.08%,累计仅8297辆。与此同时,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4.68%的警戒线,总负债高达366.52亿元。

国际市场的收缩与高端化转型的阵痛同时袭来,将这家老牌车企推入困境。江淮在公告中将亏损主因归结为“国际形势复杂化与境外市场竞争加剧”。

作为长期依赖海外市场的车企,出口业务萎缩成为拖累业绩的首个重锤。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7.54%至19.06万辆的数据背后,出口贡献的衰减尤为关键。

其商用车板块曾以性价比优势开拓亚非拉市场,如今在贸易壁垒和技术标准升级的双重挤压下,传统路径逐渐失效。

转型高端的代价在财报中显现。与华为联合打造的尊界品牌首款车型S800于5月底上市,但产能爬坡期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公告中“尚未呈现规模效益”的表述,揭示了高端化转型的残酷现实。

当行业加速电动化转型时,江淮在新能源主赛道上却呈现加速掉队态势。2025年1-6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仅8297辆,同比下滑高达35.08%。

其中6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1904辆,同比减少7.44%。这一下滑幅度远超公司整体销量下滑速度,暴露出江淮在行业主赛道上的严重滞后。

更棘手的是曾贡献稳定利润的蔚来代工业务已于年初终结,合资公司正式解散。这使得江淮在失去“输血通道”的同时,自主品牌却未能及时补位。瑞风、钇为等产品在消费者认知中始终未能突破中低端形象,产品迭代速度也落后于主流阵营。

财务数据的持续恶化印证了转型节奏的失控。从2024年全年亏损17.84亿元,到2025年一季度续亏2.23亿元,再到上半年预亏6.8亿元,构成了一条清晰的衰退曲线。

截至2024年底,公司总负债高达366.5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58%。资产负债率攀升至74.68%,反映出企业在技术投入与市场回报青黄不接时期的资金链压力。

2024年10月,江淮曾计划募资49亿元开展高端智能电动平台开发项目,试图缓解资金压力,几个月后,公司将该定增募资额下调至35亿元。

然而,面对每月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2.94亿元的现状,这种募资不过是杯水车薪。应收账款达31.05亿元,又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现金流困境。

在整体业绩低迷中,尊界S800成为江淮转型的希望。这款与华为合作打造的百万级行政轿车于5月30日上市,定价70.8万至101.8万元区间。

上市初期订单数据显示,尊界S800在48小时预定2108台,6月17日大定突破5000辆。6月正式交付首月即售出1449辆,平均成交价超90万元,已接近奔驰S级的市场定位。

然而高端转型的残酷现实摆在眼前。尊界S800直到6月26日才正式启动交付,这意味着上半年财报几乎未能体现其市场反馈。公告中“尚未呈现规模效益”的表述,实际揭示了高端化转型的残酷现实。

与华为的合作模式暗藏长期隐忧。在余承东称为“中国智造高端化的开端”的尊界项目中,江淮的角色更接近制造代工方。核心智能驾驶系统、座舱技术均由华为主导,车企自身技术积累空间被大幅压缩。

当70万元以上的市场被奔驰EQ、宝马iX等豪华品牌牢牢锁定,缺乏品牌溢价支撑的新入局者面临严峻考验。若尊界未能打开市场,江淮将陷入“低端市场守不住、高端市场攻不下”的真空地带。

行业分化趋势进一步凸显了江淮的困境。头部车企凭借技术壁垒与规模效应持续扩大优势,比亚迪2024年净利润402.5亿元、吉利净利润增长52%的数据形成强烈对比。

江淮计划五年投入200亿元研发资金的规模,仅相当于头部企业单年投入水平,这种资源差距直接制约了技术追赶速度。

当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然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窘境。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TOP10车企市占率超过85%,二线品牌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

面对困局,江淮提出的“五年推出30款新能源车”目标显得雄心勃勃,但当前每季度不足3000辆的新能源销量,暴露了渠道覆盖与用户认知的短板。

中信汽车分析指出,二季度公司单车扣非归母净利润为-0.59万元,环比一季度的-0.25万元亏损幅度扩大,转型期业绩压力仍在加剧。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撰写成文。

标签:江淮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