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查

瑞泰新材2.15亿收购少数股权并注销:业绩连降回款堪忧 董监高变相套现

来源: 新浪财经2025-08-26

日前,瑞泰新材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华荣化工拟以2.15亿元现金收购27名自然人股东持有的8.8556%股权。

交易完成后,这些自然人的股权将被注销,瑞泰新材对华荣化工的持股比例将从91.14%上升至100%。

本次收购的27名自然人股东中,包括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7名关联方。其中,郭军(公司监事)持有1.3744%股权,交易对价约2981万元;王一明(董事兼副总裁)持有1.0005%股权,交易对价约2172万元;其他五位监事、财务总监及总裁助理合计持有约1.7%股权,交易对价约3690万元。

这些关联方的合计交易金额达到约1.1亿元,占本次收购总价的一半以上。

评估报告显示,采用收益法评估的自然人股权价值为2.15亿元,较按持股比例折算的净资产账面价值减值10%。这一折价评估却对应高额现金退出,引发了市场对交易合理性的质疑。

瑞泰新材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以及硅烷偶联剂等业务。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营业收入9.75亿元,同比下降7.36%,归母净利润8190.97万元,同比下降24.19%,扣非净利润7906.24万元,同比下降27.57%,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从单季度数据看,虽然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微增2.76%,但净利润仍下降14.79%,显示公司盈利能力尚未根本性改善。

更值得关注的是瑞泰新材的应收账款问题。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高达8.26亿元,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的976.67%。

这一比例异常偏高,意味着公司几乎全年的净利润都“躺”在应收账款中,实际现金回收能力令人担忧。

公司解释称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下降146.33%是由于“销售收入下降,融单贴现增加导致销售回款减少”,但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巨额应收账款可能反映出公司在产业链中议价能力减弱。

瑞泰新材自身的现金流状况也十分紧张。近三期半年报显示,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持续下降,从6.13亿元降至-8044万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投资活动净现金流之和为-9.4亿元,筹资活动净现金流为-2.5亿元。

CFO、CFI、CFF三项现金流全部为负,显示公司面临全方位的资金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公司仍决定拿出2.15亿元现金收购关联自然人股权,不免让投资者质疑其资金安排的优先顺序。

华荣化工2024年经审计的净利润为1.88亿元,8.8556%股权对应约1666万元净利润。2.15亿元的收购价相当于约13倍市盈率,在行业低迷期并不算低。

与此同时,瑞泰新材的大股东江苏国泰一系列动作也引人关注。

8月22日,江苏国泰宣布,终止投资建设年产4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该项目原计划总投资15.38亿元,但公司表示“产能阶段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电解液产品价格持续下行”。

这一表态与瑞泰新材的主营业务直接相关,暗示了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然而蹊跷的是,在同一天,江苏国泰宣布拟使用不超过12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同时拟使用不超过18.3亿元进行证券投资。

一边终止实业投资项目,一边却准备百亿资金理财,这种反差耐人寻味。

瑞泰新材的2亿收购案、高企的应收账款、下滑的业绩,与大股东终止项目并豪掷138亿理财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动力电池材料行业产能过剩的寒冬期,公司本应谨慎使用资金,保障现金流安全,但却选择了让关联自然人高价套现离场的方式。

这场交易背后,是公司治理的深层问题还是产业寒冬下的无奈之举,市场期待更加清晰的答案。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撰写成文。

标签:瑞泰新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