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雨虹,真的急了
来源:拾遗地
文/十一弟
“防水茅”的市值跌破六百亿以后,东方雨虹终于急了。
它开始放大招了——股票回购。
接下来一年内,它最少将花3个亿,最多可能用6个亿,从二级市场回购股票。
东方雨虹设定的回购价格,最高不超过32块钱/股。
目前,上市公司的股价,已经跌到了23块钱/股左右,总市值570亿。
东方雨虹的股权比较分散,它的创始人,也是老板——李卫国,持股比例并不高。
作为实际控制人,李卫国仅持有上市公司不到23%的股权。
李老板经常把手上的股票,质押给金融机构,换取融资。
上个月,李卫国的一笔股票质押融资到期,大约三千万股。
他并没有向金融机构偿还借款、解除质押,而是进行了展期。
这些股票,还要再质押一年。
按照当前的股价,三千万股股票的市值约为7个亿。
一般来说,股票质押率不会超过60%。
也就是说,这一笔股票质押融资,李老板最多能从金融机构换取4个亿融资。
到现在,李卫国持有东方雨虹5.7亿股股票,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2.7%。
其中,有2.5亿股股票已经被用于质押融资,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0%。
李老板手上四成以上的股票,都质押给金融机构了。
对上市公司的股东而言,股票质押融资业务最敏感的,就是股价涨跌。
股价跌得太狠,有可能触发融资时设定的预警线、平仓线。
过去两年多,东方雨虹的股价一直在向下俯冲——
它在去年跌了将近36%,今年又跌了32%。
相比两年前的历史性高点,东方雨虹的市值,从1600亿跌到了570亿。
缩水了上千亿。
考虑到李卫国持有东方雨虹的股票,四成以上都用来质押融资。
股价再往下跌的话,李老板可能也会感受到压力和风险了。
2021年,在东方雨虹的股价冲上历史性高位之前,它推出了一项员工持股计划。
员工持股计划的规模很大——
吸引了1400多名员工参与,筹集了大约14亿资金。
相当于人均自掏腰包上百万。
东方雨虹又找金融机构加了一倍杠杆,让员工持股计划凑足了将近28亿资金。
这一大笔钱,全部用来买进了东方雨虹的股票——
大约五千万股,平均持股成本为56块钱/股。
跟员工持股计划相比,东方雨虹现在打算花上几个亿来回购股票,属于小打小闹了。
在东方雨虹的盘面上砸了28亿资金之后,员工持股计划一举坐上了前十大股东。
员工持股计划增持完成几天后,东方雨虹的股价,就站到了上市以来的历史高点。
很快,就掉头向下了。
也就是说,员工持股计划拉高了上市公司的股价,结果反倒高位站岗接盘了。
员工持股计划在增持过程中,李卫国搞了一出骚操作——
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他向员工持股计划转让了1500万股,套现8个亿。
员工持股计划从李卫国手上接盘的每股价格,将近54块钱/股。
于是,在上市公司股价涨至高点时,李老板已经大把套现了。
根据东方雨虹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增持完成后,设置了一年锁定期。
去年六月份,这些股票就已经解禁了,允许卖出套现了。
但是,由于股价下跌,员工持股计划已经被套牢了——
卖出,就意味着亏本。
一直到今年上半年,东方雨虹的员工持股计划,都没能减持一股。
现在,它的股价,已经跌到了23块钱/股左右。
相比当初每股将近56块钱的持股成本,员工持股计划账面浮亏了六成。
上个月,东方雨虹的女董秘——张蓓,在朋友圈写了篇小作文。
她连发十二问,委屈巴巴地喊冤——
“我们都这么努力了,股价为什么没涨,你们为什么不买?”
原来,今年三季度,东方雨虹的员工持股计划,开始割肉套现了。
它一下子就减持了1100多万股。
十一弟查了下,今年三季度,东方雨虹在二级市场的成交均价,不到29块钱/股。
按照平均成交价计算,员工持股计划套现了3个亿。
而两年前买进这些股票,花了6个亿,亏了一半。
当初,东方雨虹推出员工持股计划时,之所以能吸引1400多名员工参与,人均自掏腰包上百万。
是因为李卫国作了承诺兜底——
如果员工持股计划亏了,或者年化收益率达不到8%,他将会进行补偿。
对上千名员工来说,这其实就是保本理财,趋之若鹜。
现在,股价大跌,压力都落到李老板身上了。
最有意思的是——
张蓓的小作文写得委屈巴巴,但当初的员工持股计划,作为高管,她却没参与,一股都没买。
也就躲过了被割韭菜的命运。
今年前三季度,东方雨虹营收254亿,增长了8%。
净利润不到24亿,增长了42%。
它账上趴着的应收账款,就有151亿,比年初增长了四成。
这远高于营收增长的幅度——
相当一部分的收入,没能变成回款,而是应收账款。
东方雨虹的营收规模有254亿,但手上持有的现金,还不到42亿。
年初的时候,还有上百亿现金。
未来一年内,它需要偿还的短期借款,超过了56亿。
也就是说,东方雨虹的摊子铺得很大,其实也是靠借钱过日子。
它手上的现金,甚至覆盖不了短期债务。
股价大跌,资金捉襟见肘,诡异的是——
今年,东方雨虹从上游杀进了房地产,跟开发商同场竞技,挥金如土地拿地了。
上个月,女董秘在朋友圈刚发完矫情的小作文,东方雨虹就在北京抢到了一块地——
总地价40亿。
若是真的需要把土地款付完,它就花光了手上的现金。
拿地之后,东方雨虹作了一番解释——
之所以参与拍地,主要是为了换取与客户的业务合作。
这意味着,东方雨虹杀入房地产抢地,大概率只是充当了开发商的马甲。
不过,有人看到了这件事背后的本质——
这年头,还想着跟在开发商身后,从房地产赚大钱的,恐怕都是冤大头。
在业务上依赖房地产,东方雨虹很难断奶。
防水茅的股价大跌,算是找到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