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查

对话光大证券高瑞东:储蓄和投资不匹配矛盾突出,资本市场缺乏中长期资金流入

来源: 证券时报网2023-10-22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独家专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高瑞东,围绕当前经济运行所面临的焦点问题建言献策。高瑞东表示,三季度以来,经济运行仍面临风险挑战,各有关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有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但考虑居民收入尚未完全恢复,支出意愿相对不足,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尚未出清等风险因素,建议从房地产市场、重点扶持的产业和资本市场等方面加强政策预研储备。

在他看来,目前国内经济循环中存在储蓄和投资不匹配的重要矛盾。一方面,2020年初到2023年三季度,居民端超额储蓄已达到16万亿元;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缺乏中长期资金流入,资本市场IPO、定增等直接融资节奏放缓。鉴于此,可以考虑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社保基金,后者参与重要科创企业IPO战略配售。

宏观政策有力推动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

证券时报记者:我国经济在固本培元中持续回升向好。这离不开宏观政策落实显效。在您看来,下半年以来哪些宏观政策调控举措已经取得了关键/重要的成效?

高瑞东:三季度以来,针对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各有关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一是,针对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各部委推动降低首套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个人住房贷款“认房不用认贷”、加速专项债发行节奏、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等政策落地。随着政策落地见效,房地产销售单月增速出现止跌回升的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8月至9月持续两月超预期,基建景气度也在逐步提升。二是针对企业经营困难,落实健全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提升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延续创投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实打实支持企业纾困发展,支持企业加速科技创新。三季度以来,企业信心明显好转,制造业PMI在9月升至荣枯线之上,工业企业盈利、PPI同比增速持续改善,制造业投资保持扩张。三是针对地方债务风险,一揽子化债方案逐步落地,多个省份启动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进一步稳定了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等各方预期。宏观政策有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

在7月政治局会议一系列稳增长政策部署下,8月经济数据全面边际转暖,9月经济运行实现了进一步恢复,推动国民生产总值(GDP)增速超出市场预期。三季度GDP环比自二季度的0.5%升至1.3%,GDP两年复合增速自3.3%升至4.4%,为完成全年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打下扎实基础。

经济增速恢复的同时,拉动了国民收入保持增长,产业结构也在持续改善。第一,制造业投资保持扩张,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三季度以来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持续回升,指向随实体融资利率回落、国内需求持续恢复,企业保持了较高的扩产意愿。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增长11.4%,明显快于整体制造业投资,说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产业投资扩量提质,有利于持续强化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第二,经济恢复带动居民收入改善,消费恢复节奏有望进一步加速。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6.3%,实际增长5.9%,快于GDP增速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6%,快于城镇居民的增速5.2%,指向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人群收入改善幅度更大,有利于加速居民消费的进一步恢复。

但与此同时,9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延续下滑态势,土地成交市场低温运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此外,居民消费恢复速度依然偏慢,今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累计增速6.8%,对应四年复合增速3.8%,低于疫后GDP整体增速。

证券时报记者:基于部分领域恢复仍然较慢,您如何看待其成因?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调整?

高瑞东:一方面,由于居民收入尚未完全恢复,支出意愿相对不足。促消费仍是当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心,对此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我国居民消费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与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收入占比较低,尤其是受到企业部门一定程度的挤占有关。为此,要以增加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者报酬为重点,以提高工资及工资性收入为着力点,提高企业支付的劳动者报酬占比。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一方面,进一步优化现有税率机制,减轻中低收入群体税费负担。

另一方面,当前部分地区财政收支压力较大,房地产市场风险尚未出清,对此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一是货币政策方面,结构性政策工具可以继续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金融服务,继续对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定向支持。二是财政政策方面,考虑明年一季度GDP同比读数压力较大,明年的重大工程和专项债发行,可在今年四季度做预先安排,跨年发力,对明年一季度经济增速构成支撑,进一步稳定经济增速和社会预期。

三方面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预研储备

证券时报记者:座谈会要更加注重有力有效实施宏观政策调控,进一步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请问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高瑞东:三季度以来国内经济整体企稳,但恢复势头依然相对偏弱,政策要从稳定预期、提振需求等多方面继续发力,树立社会各方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预期和信心。

一是着力进一步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从今年疫后复苏的情况看,居民出行意愿持续修复,服务型消费成为结构性亮点。但由于就业形势不稳,疫后居民资产负债表缓慢修复,加之对未来预期不足,导致实际消费水平受限。因此,促消费核心仍然落在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如何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具体建议包括,多渠道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适当增加保障房供应、降低居民住房成本,释放居民消费空间;稳定资产价格、降低负债成本,稳定居民预期。

二是着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纾困帮扶力度,提振民营企业信心。要继续落实好“两个毫不动摇”,在理论问题、政策问题上的舆论引导和误区澄清,加强民营企业发展的制度化保障,解决好国企和民营企业同台竞争的问题。在做大做强做优国企的同时,坚定不移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深化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对接合作,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国有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增资扩股、新设混合所有制企业等项目,实现两者的资本融合与协同,一方面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另一方面扩大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提升盈利水平。

证券时报记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两大抓手,您认为二者如何发挥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的功能上做配合?

高瑞东:一方面,当前一揽子化债措施正加速推出,特殊再融资债迎来发行高峰,短期内给流动性带来一定压力。货币政策需要做好相关配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特殊再融资债券发行营造适宜环境。

另一方面,当前国内经济复苏动能相对偏弱,稳定内需意味着要适当加强投资力度。但当前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支出空间相对受限,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配合支持,例如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财政贴息等形式,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领域给予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

证券时报记者:刚刚公布的三季度GDP增速表现超预期。国家统计局表示四季度GDP只要实现4.4%的同比增长就能够完成全年预期目标。请问,在您看来四季度仍然存在哪些经济运行的风险挑战,应着力加强哪些政策预研储备。

高瑞东:当前经济延续复苏态势,四季度积极因素不断累积增多,出口单月增速有望在低基数的背景下回正,工业企业盈利增速预计将继续修复。但是,经济同样也面临了一些潜在风险,一是美国利率环境将维持高位运行,拖累全球贸易需求的恢复节奏;二是在“金九银十”传统销售旺季度过之后,四季度房地产销售恢复节奏依然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三是美国及其盟友对我国科技封锁态势将持续加剧,后续可能进一步限制敏感领域芯片出口至中国及其他国家,限制技术转让,范围也会进一步扩展至先进制程、设计环节、产业链全链条。

为此,建议针对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政策的预研储备。一是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未来房地产销售中枢会持续回落,针对于核心城市的核心区域,如何有序调整房地产调控政策,在行业下行期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针对重点扶持的产业推出专项法案,提供产业补贴资金和政策扶持,增大政府购买力度。2022年美国推出《芯片与科学法》、《削减通胀法案》,给予半导体厂商直接的建厂资金补贴,并对美国本土制造的新能源车给予税收抵免,提升政府采购力度,从而吸引日本、韩国、欧洲、中国台湾等企业前往美国建厂。建议也可以针对性对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半导体等产品研究实施直接补贴和税收抵免,以对冲美方补贴政策的影响;

三是保持IPO与科创企业融资的正常化,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充实社保基金,支持科创企业IPO战略配售。在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背景下,国内对于高科技企业的直接融资支持力度,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以及国民经济的安全发展。目前国内经济循环中存在储蓄和投资不匹配的重要矛盾。一方面,2020年初到2023年三季度,居民端超额储蓄已达到16万亿元;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缺乏中长期资金流入,资本市场IPO、定增等直接融资节奏放缓。鉴于此,可以考虑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社保基金,后者参与重要科创企业IPO战略配售。

加强沟通弥合宏观数据

与微观主体感受之间的“温差”

证券时报记者:前面提到三季度经济增速超预期,都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但从这两天的市场走势来看,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来?您认为这是为什么?

高瑞东: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并没有错,但这是从整体水平而言的,如果我们直接看两者时序上的相关性,可能相关性并不强,两者并非完全依赖的关系。三季度经济数据超出市场预期,但股市表现偏弱,这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影响股市的不仅包括宏观经济基本面因素,还包括资金因素和情绪因素,包括国际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从资金角度看,近几日美债利率再次大幅抬升,逼近历史高点,北向资金加剧流出;从市场情绪看,近期市场交易热情持续处于相对低位,市场结构化特征有所增强,市场情绪仍然偏弱;从地缘政治风险来看,巴以冲突骤然升级,俄乌危机长尾化,同样对全球资金的风险偏好带来压制。

证券时报记者:国家统计局曾表示,宏观数据与微观主体感受之间存在“温差”。请问在您看来,这样的“温差”有办法弥合吗?您有什么建议?

高瑞东:宏观数据反映的是整个经济的状况,而个体感知往往存在一定局限性,这可能导致整体情况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并不一致,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沟通与及时完备的数据发布,引导市场预期,令市场参与者的感受更加贴合实际。一方面,我们的经济构成非常庞大复杂,“温度”的传递可能需要时间,可以通过及时解读宏观数据,帮助市场参与者更深度的了解数据背后的意义,感知除自身所在领域外经济其他方面的变化情况;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增加与媒体的互动,回应市场关切的问题,加大对一些刺激政策的宣传力度,减少信息差与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