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改先锋”永辉超市半年巨亏2.4亿
永辉超市2025年半年报揭晓,尽管“胖东来模式”调改门店已超百家,但仍难抵消整体收缩带来的业绩缺口。
上半年净亏损2.41亿
8月20日晚,永辉超市发布2025年半年报:当期营收299.48亿元,同比下滑20.73%;归母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盈利2.75亿元转为亏损2.41亿元。
公司给出的亏损原因有四:
总体销售规模下滑;
商品供应链改革导致毛利短期承压,综合毛利率20.80%,同比下降0.78个百分点;
期内关闭227家亏损门店,产生租赁、人员赔偿及资产处置等一次性费用;
所持Advantage Solutions股票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84亿元。
8月21日上午的业绩说明会上,投资者关心是否会被ST。董秘黄晓枫回应:“公司具备持续经营能力,不存在ST风险。”财务总监吴凯之补充,由于闭店集中,2025年全年收入预计低于2024年,但持续经营门店经过调改后,下半年销售有望同比明显回升;尽管全年盈利仍将承压,第四季度起预计显著改善。他透露,已完成的调改门店销售大幅提升,且进入稳定经营期的门店已实现盈利。
董事长张轩松表示,闭店和调改正按计划推进,公司现金流足以覆盖转型所需,同时拟通过定向增发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永辉超市已连续四年亏损:2021至2024年分别亏损39.44亿元、27.63亿元、13.29亿元、14.65亿元,2024年亏损额较2023年略有扩大。
走上“胖东来化”调改之路
尽管永辉超市已连续多年亏损,为“自救”,它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学习胖东来。
2024年5月,永辉正式启动“胖东来化”调改。官方数据显示,到6月26日,全国已有112家门店完成调改并重新开业,并计划赶在2026年春节前把调改门店扩大到300家。
这场声势浩大的“胖改”背后,名创优品是关键推手。2024年9月,名创优品豪掷62.7亿元收购永辉29.4%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亲自挂帅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并放话:“胖东来模式是超市的唯一生路,不调改就是死路一条。”他立下军令状,要在2026年把永辉全部门店改造完毕。
从已公布的数据来看,调改确实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日均销售额和客流量双双飙升。首店的成功让永辉信心倍增,随即在北京、深圳、杭州、成都、沈阳等11个核心城市加速铺开。6月13日,第100家调改门店在南京江宁万达广场亮相;到6月30日,调改门店总数已达124家。
调改之所以能提速,关键还是“疗效”显著。截至2025年一季度,41家调改已满3个月的“稳态门店”,累计盈利7472万元,平均每家店每月净赚超过60.75万元。个别门店的销售额甚至翻了6倍,例如北京石景山喜隆多店和福州奥体店。
那么既然调改效果较好,为何整体业绩仍未扭转?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已调改的124家门店仅占永辉534家门店的23%,远未形成规模效应,还算不上公司的“基本盘”。永辉对此早有预判,已规划在2026年春节前将调改门店扩大到300家。届时,调改门店数量将首次过半,对整体业绩的支撑作用才会真正显现。
供应链亟待优化,食安成痼疾
除了表面上的业绩下滑,永辉超市还面临着更多深层弊病。其中,采购体系管理混乱被视为永辉超市的一大痛点。
在今年3月永辉超市年度供应商大会上,叶国富就提出要大力优化供应链。7月,永辉超市发布致供应商伙伴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携手共建阳光供应链,着力构建更高效、更透明、更具竞争力的新型供应链体系,向腐败和潜规则宣战。同时设立供应商财务结算专线,对供应商财务结算执行“不拖、不卡、不刁难”策略。
一食品供应链人士提到,“2022年我的产品要进彩食鲜(永辉超市旗下的食材供应链品牌)渠道,提交资料后被各种卡,各种要钱,估计是为了保护原有的供应商。”在该人士看来,永辉超市开始对采购方面进行改革,或是因为也意识到其中的腐败。
食品安全问题也一直是永辉超市的痼疾,令其成为食品安全黑榜上的常客。今年8月初,有网友发视频称,在永辉超市合肥东风大道店内的蛋挞上看到蟑螂爬过。
据了解,该店是安徽省内胖东来调改的第一家永辉超市门店,于2024年9月1日正式开业。其后据媒体报道,当地市场监管局撮镇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表示,涉事店铺已经安排消杀,后续市场监管所也会责令其改正并进行下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