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查

宁德时代江西宜春锂云母矿停产,对行业影响多大?还会复产吗?

来源: AI财观2025-08-12

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每吨60万元的高位,一路暴跌至2025年5月的6万元以下,短短三年跌去九成。正是在这种价格倒挂的背景下,宁德时代位于江西宜春的锂云母矿——枧下窝矿区宣布停产。这一占国内锂云母产能20%(约4.2万吨碳酸锂当量)的巨头按下暂停键,每月直接造成3500吨的供应缺口,瞬间搅动了整个锂电产业链。

停产冲击:供应真空与连锁反应宁德时代的停产绝非孤立事件。其核心原因直指生存红线:宜春地区约六成锂云母矿的氧化锂品位低于0.4%,完全成本超过12万元/吨,在当前远低于成本线的市场价格下,开采即意味着巨额亏损。宁德时代作为标杆率先停产后,成本同样高企的九岭锂业、江特电机等企业迅速跟进检修。业内预计,2025年江西锂云母产能可能萎缩50%以上,形成阶段性的供应真空。

这种供应收缩在期货市场引发了剧烈反应。消息公布后,多头资金迅速涌入,推动碳酸锂期货价格在一周内飙升超过30%。截至8月8日,碳酸锂连续合约持仓量已达1212手,资金博弈显著加剧。现货市场,尤其是江西地区,因本地锂云母矿大面积停产,电池级碳酸锂供应趋紧,价格率先上涨。

价格迷局:反弹虚火与过剩现实然而,这轮看似强劲的反弹,根基却并不稳固。期货市场的热情难以掩盖一个根本性矛盾:全球锂资源整体过剩的格局并未逆转。2025年全球锂资源预计仍将过剩5万吨碳酸锂当量(LCE)。支撑这一判断的关键在于成本结构:

盐湖提锂:成本仅3.5万-5万元/吨,在当前价格下仍有显著利润空间,是全球供应主力(占比39%)。

锂辉石提锂:成本相对可控,占比51%。

锂云母提锂:成本高达6.5万-12万元/吨,大面积陷入亏损。

因此,尽管停产导致局部供应紧张,但盐湖和锂辉石产区仍有大量库存待消化。2025年6月底,国内碳酸锂库存总量仍处于13.49万吨的历史高位,呈现“江西短缺、他处积压”的割裂局面。市场普遍预期,排除短期炒作因素,碳酸锂价格反弹至8-9万元/吨区间后将会企稳,难以重现昔日20万元/吨以上的辉煌——一旦价格回升至盈利线,停产的矿山(尤其是成本较低的合规矿)将很快复产。

行业变局:政策驱动与格局重塑此轮停产潮更深层的推手,是政策的强力介入。新《矿产资源法》将锂列为独立矿种,明确规定伴生矿氧化锂品位必须≥0.4%才能单独开采,否则需按陶瓷土矿申报。资源税因此成为压垮高成本矿山的最后一根稻草——低品位矿山资源税成本骤增3-5倍,利润空间被彻底挤压。

这标志着行业洗牌进入深水区。合规成为生存的前提,不具备独立采矿证或无法满足品位要求的选冶厂将被加速淘汰。行业格局将向头部集中:

盐湖提锂企业凭借最低成本优势(如盐湖股份现金成本3-4万元/吨),以及政策鼓励,成为最大赢家。

拥有海外优质锂辉石资源的企业(如中矿资源自有津巴布韦矿、天齐锂业Greenbushes矿)抗风险能力更强。

江西本地,仅剩永兴材料(化山瓷石矿品位≥0.5%,已完成矿种变更)等极少数高品位、合规的头部云母提锂企业能维持生产,并受益于短期量价齐升。江特电机等若能成功技降成本(目标7.5万元/吨)并完成证照补办,也具备一定弹性。

资源税改革从根本上重塑了行业的成本梯度和估值逻辑:盐湖提锂 > 锂辉石提锂 > 云母提锂的格局将长期确立。未来行业的整合,将更多由央企和龙头主导,围绕合规的核心矿山资产展开。

阵痛与新生宁德时代宜春锂云母矿的停产,是市场规律与政策调控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它带来了短期供应紧张和价格波动,为深陷亏损泥潭的锂电上游产业链带来喘息之机。然而,这剂“止痛针”改变不了全球锂资源中长期过剩的基本面。

真正的价值在于加速行业出清。高成本、低品位、不合规的产能被强制退出,资源税杠杆引导资本和资源向更具效率、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集中。阵痛之后,一个成本结构更优、合规性更强、集中度更高的锂资源供应体系正在形成,这或许才是支撑中国新能源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石。江西财政对有色行业的依赖阵痛,是转型路上必须承受的代价。行业的未来,不在于一个矿山的复产与否,而在于谁能在这场成本与合规的终极竞赛中胜出。

标签:宁德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