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东查

资本涌向手术机器人,人机协同模式如何脱颖而出?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8-06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申俊涵  北京报道

近年来,随着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多创投机构与产业资本正涌入该赛道。

据了解,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也被称为“Surgical Embodied Intelligence”(手术具身智能),它是具身智能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和深化,在复杂、动态的手术场景中理解环境,自主执行外科手术操作任务,辅助医生提升手术效率。

在产业界看来,该技术不仅具备推动手术自动化进程的潜力,还可能重塑医疗系统效率。例如,近期捷迈邦美以1.77亿美元收购了专注全自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Monogram Technologies,表现出对自动化手术技术落地前景的信心。

与此同时,行业也看好具身智能技术在人机协同的发展空间——不仅有望承担部分手术辅助任务,减轻医生负担,还可通过标准化、可复制的训练方式缓解外科医生培养周期长、资源紧张等现实难题。

今年年初,国内创新型手术机器人研发企业康诺思腾完成C轮逾5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领投方为欧洲大型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殷拓集团(EQT),启明创投、Alpha JWC Ventures、创科创投基金、eGarden Ventures、清松资本、险峰K2VC、美团龙珠等海内外多家专业投资机构参投。

近期,康诺思腾(Cornerstone Robotics)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联合发表研究文章,探讨“手术具身智能在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中的通用任务自动化”。

这篇研究文章指出,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在活体动物腹腔镜手术成功执行多项手术任务,证明具身智能在真实临床场景下(即不需要任何额外传感器的介入)的可行性,令手术机器人自主性达到新高度。这项研究不仅开创了腹腔镜下自主操作的通用性,还展现出人机协作模式的安全范式,有望很大程度地减轻医生负担与提升手术效率,以及在培养外科医生等医疗教育方面有着较大促进作用。

一位康诺思腾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的融合发展,正推动AI医疗从诊断向治疗迈出关键一步。除了赋能AI辅助的手术训练,缩短医生学习曲线、降低临床教育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将成为实现“人机协同”的关键引擎,令AI化的手术机器人不仅作为医生的助手,更能自主完成部分术中操作、实时响应复杂组织环境,实现精准、安全、高效的协同操作。康诺思腾凭借全栈自研与垂直整合战略,令Sentire思腾®的系统架构具备独特的AI 就绪且AI 友好特性,助力手术领域的具身智能浪潮取得更大技术突破。

同时,多位关注具身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前景的创投业内人士表示,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绝不是简单的“手术机器人全自动化”,而是强调从实现外科医生技能的数智化延伸应用层面,进一步拓展出的智能外科产业升级方向。因此,谁能在这个方向取得更显著的成就,且持续扩大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产品技术的普及程度,谁就有望在赛道中赢得更多的红利。

具身智能带来手术机器人行业变革

据了解,具身智能在手术机器人的前沿研究显示出较强的临床价值,例如在提升医生手术效率方面或将带来三大助力:

一是,完成全球首例活体动物腔镜下自主手术的技术平台,将以开源生态推动手术自动化技术普及,让人机协作开展外科手术加速变成现实;

二是,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可以协助医生完成手术过程的大量重复性工作,提升医生的手术效率与治疗效果;

三是,通过智能感知和实时决策能力,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手术环境中自主识别组织结构和位置,高效精准完成多种自主操作,缩短手术时间。

同时,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有助于更好地培育新一代优秀医生。以往,新医生只能在名医身旁,看着名医进行复杂高难度手术,从而学习提升自己的手术治疗本领。但是,光靠“看”,未必能快速提升新医生的手术本领。通过操作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完成高难度复杂手术,名医的整个手术操作步骤与丰富经验都能以“数据化”方式留存下来,便于新医生通过模拟操作进行学习,从而更好掌握这些手术经验与技巧。

康诺思腾是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先行探索者。通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创新,康诺思腾已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掌握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机械架构、电气架构、软件架构、机器人算法、图像信号处理以及高等能量控制等六大核心技术,实现了手术机器人底层技术平台的搭建。如今,康诺思腾已完成软组织手术机器人的多管线布局,相关Sentire思腾®腔镜手术机器人也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

此外,康诺思腾正加速布局人工智能相关研究与开发应用,通过智能化数据分析和自主辅助操作,帮助医生更安全、高效、精准地完成手术,提升治疗效果。

“人机协作”模式缘何更受青睐

随着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持续火热,众多创投机构开始押注全自动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即在不需要医生参与的情况下,自主完成某些外科手术操作步骤。

不久前,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发下,一个经过手术视频训练的手术机器人,在无人工协助下完成了离体胆囊切除术的“夹闭+切断”关键步骤,展示了手术自动化的潜力。相比而言,康诺思腾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合作研究则更进一步,在活体动物中完成了腔镜下的自主手术,更贴近未来临床实际应用场景。这令众多创投机构倍感振奋,因为他们看到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进入临床应用的广阔前景。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押注全自动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研发的全球创投机构为数不少。但是,全自动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征途,同样面临一系列挑战。

在复杂、动态且个体差异显著的手术环境中,其精准感知与建模的难度显著提升,对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研发过程需依赖大量高质量临床数据,涉及图像识别、机械控制等多项核心技术,对技术成熟度要求较高,整体周期较长、投入大,成果转化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此外,相关伦理规范与监管体系尚待完善,也为其临床应用带来新的课题。

记者注意到,当前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研发的主流模式,仍以人机协作为主,用于辅助医生提高手术效率。当前业界普遍采用Haidegger提出的6级自主性框架进行机器人手术自主程度分级。截至2025年,美国FDA部门已批准的近50款手术机器人系统里,86%仍停留在1级(手术机器人仅提供震颤过滤、主从映射等辅助功能),仅有6%达到3级(条件式自主,具身智能型手术人可提出任务策略与完成大部分手术操作,但需医生监督与审批),尚未有4、5级系统(高度自主与完全自主,医生仅做紧急干预或不再干预)获批。

多数创投机构与产业资本也更愿投向“人机协作”赛道,即研发更好完成手术辅助工作的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在他们看来,人机协作模式更具商业化落地可行性。

上述康诺思腾人士表示,在本次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合作研究项目中,医生与AI协作手术的试验中所有手术辅助任务均获得成功,充分验证了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自动化第三只手"方案在平衡自主性与安全性方面的有效性。该人机协作模式有望显著加速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智能技术研究中有着更多个性化的差异性优势,但要进一步推动国产手术机器人产业做大做强,仍需解决生产成本压降与使用门槛降低等挑战。在压降生产成本方面,国内手术机器人研发企业在持续提升手术机器人操作精度同时,还需通过标准化生产制造“控制成本”;在降低使用门槛方面,这些企业需增强产品与技术的赋能,给广大医生提供高效专业的手术机器人使用培训,让更多医生更便捷地学习掌握使用手术机器人进行人机协同手术的能力。

标签:机器人